本文目录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 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晟涵 (涵:包容)
梦舒 (舒:舒畅)
秀影 (秀丽身影)
墨茹 (茹:柔软)
海琼 (琼:美玉)
雪娴 (娴:娴淑)
梦梵 (梵:清净)
笑薇 (微笑)
瑾梅 (瑾:美玉)
晟楠 (晟:光耀,炽热 楠:坚固 (谐音胜男))
歆婷 (歆:心悦,欢愉 婷:美好)
思颖 (颖:聪颖)
欣然 (欣:高兴)
可岚 (岚:早上山中的雾气)
天瑜 (瑜:美玉 )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媛馨 (媛:美好)
玥婷 (玥:传说中一种神珠 婷:美好)
滢心 (滢:清澈)
雪馨 (馨:香气)
姝瑗 (姝:美丽,美好 瑗:璧玉)
颖娟 (颖:聪颖 娟:娟秀,秀美)
歆瑶 (歆:心悦,欢愉 瑶:美玉)
凌菲 (菲:草木的香气很浓)
钰琪 (钰:宝物,珍宝 琪:美玉)
婧宸 (婧:女子有才 宸:古代君王的代称)
靖瑶 (靖:平安 瑶:美玉)
瑾萱 (瑾:美玉 萱:传说中一种忘忧的草)
佑怡 (怡:好心情)
婳祎 (婳:形容女子娴静美好 祎:形容事物美好)
檀雅 (檀:植物 雅:正规)
若翾 (翾:飞翔)
熙雯 (熙:光明 雯:成花纹的云彩)
语嫣 (嫣:美好鲜艳)
若雨(像雨一样,诗意唯美)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昭雪(昭:充满活力,是一个阳光女孩。雪:愿她象雪一样纯洁、美丽。)
倩雪(即前雪,也就是雪天出生的可爱公主啦)
玉珍(象玉一般美丽,珍珠一样令人喜爱)
茹雪(茹,谐音如;全名意思是想雪一般纯洁,善良)
正梅(为人正直,能承受各种打击)
美琳(美丽,善良,活泼)
欢馨(快乐,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优璇(优,各个方面都很优秀;璇,像美玉一样美丽,受人欢迎)
雨嘉(雨,纯洁;嘉,优秀)
娅楠(娅,谐音雅,文雅;楠只是名字好听)
明美(明白事理,长得标志美丽,有着花容月貌)
可馨(一个美丽的可人儿。能与家人生活得非常温馨)
惠茜(贤惠,茜只是名字好听)
漫妮(生活浪漫,妮是对女孩的称呼,没什么意义)
香茹(香,死后留香百世,茹,没什么大意义)
月婵(比貂禅还漂亮美丽,比月光还温柔)
嫦曦(像嫦娥一样有着绝世美丽容貌,像晨曦一样朝气蓬勃,有精神)
静香(文静,象明朝时期的香妃一样美丽,文雅,贞烈)
梦洁(一个梦幻般的女孩,心地善良,纯洁)
凌薇(气势、朝气都凌人,薇,祝她将来成为一代名人)
美莲(美丽如莲花一样,还有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
雅静(优雅文静)
雪丽(美丽如雪)
依娜(有伊人风采,娜一般指姑娘美丽,婀娜多姿嘛)
雅芙(文雅,如出水芙蓉一般)
雨婷(温柔,聪明,漂亮)
怡香(香气怡人)
韵寒(即蕴涵)
莉姿(具有公主或王后的一切风度与姿色)
梦璐(如梦幻般的女孩,璐,谐音露,露字为日月结合的灵之美.智慧且不夸张)
沛玲(精神充沛,小巧玲珑)
灵芸(在古代,有一个叫薛灵芸的少女,长得容华绝世,貌赛貂禅,他被当时的皇帝曹丕看中,欲召她进宫做宠妃,愿您的女儿也象她一样美丽,双手灵巧)
欣妍(开心愉快,妍是美丽)
曼婷 婷:美好
雪慧 冰雪聪慧
淑颖 贤淑,聪颖
钰彤 钰:美玉 彤:红色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斓的云,多用于人名
天瑜 瑜:美玉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彤萱 彤:红色 萱:一种忘忧的草
玥婷 玥:传说中一种神珠 婷:美好
媛馨 媛:美好
梦涵 涵:包容
碧萱 萱:一种忘忧的草
慧妍 慧:智慧 妍:美好
婧琪 婧:女子有才 琪:美玉
璟雯 璟:玉的光彩 雯:色彩斑斓的云,多用于人名
梦婷 婷:美好
雪怡 怡:心旷神怡
彦歆 彦:古代指有才学有德行的人 歆:心悦,欢愉
芮涵 涵:包容
婧涵 婧:女子有才 涵:包容
鑫蕾 鑫:财富
押韵ue的韵脚在古时候都是入声字,用ue韵脚押韵的诗词正常情况下只出现在押入声韵的词里面。这个韵脚的韵字基本归于词林正韵第十八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六叶通用)。而在平水韵中虽然也有区分韵部,但由于律绝通常只押平声韵,所以平水韵中的ue韵字只能作为区分平仄使用。
现代人写诗词如果用中华通韵或者新韵,参照通韵或新韵韵部划分,同一个韵部通押即可。
从张廷玉到李公麟,从左光斗到方苞,桐城名人何其多。
虽然如今的同层名不见经传,但历史上的桐城名人辈出,尤其是在明清时期,桐城派盛极一时出了很多的文豪大家,在当时相当具有影响力。
不过有句话叫“枞阳出人,桐城出名”,历史上的桐城与枞阳属于同一个县,当年很多记载中出身桐城的名人里,有相当一大部分都属于如今的枞阳地界。
张廷玉
张廷玉是清朝雍正时期的重臣,其父亲张英乃是康熙帝时代的文华殿大学士。
康熙三是九年,张廷玉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雍正帝登基后,深受器重信任的张廷玉步步高升一直做到了殿阁大学士之首的保和殿大学士与首席军机大臣。
整个张氏家族都非常显赫,张廷玉家祖孙三代都入值内廷,满门朱紫。
雍正帝驾崩时,张廷玉与鄂尔泰、庄亲王一起被任命为顾命大臣。
乾隆帝登基后,对于当年雍正时期的旧人多有打压,张廷玉也不能幸免,不过张廷玉最终还是按照雍正帝遗诏,得以配享太庙,成为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李公麟
宋代最著名的画家之一,因其常年居住在桐城的龙眠山,号龙眠居士。
李公麟出身桐城当地的望族,家中非常富有而且典藏很多,所以使得李公麟从小就博览群书擅于诗文作画等等,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人私交甚厚。
不管琴棋书画还是诗词歌赋,李公麟无所不通也无所不精,尤其在书画方面造诣最高。
李公麟尤擅画马,苏轼等对其赞不绝口,《五马图》等稀世珍作都出自他手,北宋时代认为李公麟的白描画当世第一,时人将其与唐代画圣吴道子并称。
左光斗
出身明朝的安庆府桐城县,属于如今的枞阳县横埠镇,明末的东林六君子之一。
明万历三十五年的时候,左光斗进士及第成为中书舍人,之后成为浙江道监察御史与左佥都御史等,因其铁面刚正,被称作“铁面御史”。
在晚明时期,左光斗是难得的一股清流,他为挽救明朝江山做出了大量努力,可惜回天乏术。
天启四年,左光斗弹劾魏忠贤失败,导致自己被关入诏狱受到严刑拷打。
第二年,左光斗在诏狱内被害,享年五十一岁,直到崇祯帝登基后,左光斗得以平反,并被追赠为太子少保。
戴名世
戴名世出身贫苦,但从小就用功读书,清康熙二十六年时,以贡生的身份考补正蓝旗教习并授知县,但他执意不肯就任。
因为戴名世心气太高,所以一直过着冷落孤苦的生活,在京中引人侧目。
当时戴名世与方苞等同样出身桐城的文人聚在一起,做诗文以针砭时弊,引起大量勋贵的敌视攻击,但戴名世等对于古文振兴的努力,还是促进了桐城派的正式诞生。
康熙四十一年,戴名世的《南山集》问世,然而这本让其流芳百世的佳作却也让其惹来了杀身之祸,在清初三大文字狱之一的“南山集案”之后,戴名世被害。
姚鼐
清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与方苞、刘大櫆并称“桐城派三祖”。
乾隆二十八年,姚鼐中举,十年后担任四库全书馆的纂修,但第二年的时候,姚鼐就借口生病辞去职务回到了家乡。
姚鼐归乡后到处讲学,先后在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等名学讲课,培养了大批弟子。
姚鼐是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他发展与完善了桐城派的文论,贡献地位非凡,桐城派早期的骨干力量也大多都是由姚鼐培养起来的。
姚鼐去世时,桐城派在古文领域的地位已无可撼动,成为后来百余年的主流学派。
方苞
方苞的先祖出身徽州休宁,在宋末元初迁至桐城,康熙七年方苞出生在江宁府的六合县,从小开始方苞就极其聪慧,五岁已能背诵整段的经文。
康熙三十一年,方苞入国子监以文会友,被称作“江南第一”,
受到南山集案的牵连,方苞原本也被定为极刑,但他在狱中仍旧坚持著作,之后因为重臣李光地等极力营救,方苞被破格赦免 ,入旗籍,还得以进入南书房。
雍正时期,受张廷玉影响,桐城派文人受到重视,方苞的处境有所好转,他与姚鼐、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在桐城派影响力巨大。
刘大櫆
安庆府桐城县人,如今属枞阳县汤沟镇。
年轻的时候,刘大櫆的文学才华丝毫不逊色于方苞,他在雍正四年抵达京师之后,很快就造成了轰动,但他每每参加考试,成绩都不是很理想。
他也是方苞的门生,刘大櫆在京师的时候,诸多的文人士大夫都愿意与其结交,乾隆元年刘大櫆受方苞举荐应征博学鸿词科,结果被张廷玉阴差阳错所罢黜,张廷玉事后深感懊悔。
刘大櫆晚年的时候,游历四方讲学,其门下弟子众多,其古文主张也广为流传。
作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刘大櫆也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中的中坚人物。
吴樾
吴樾的家境清贫,但他从小喜好读书,却尤其厌恶八股文不肯入仕,长大之后在江浙一带到处游历,亲眼目睹当地的文明开化之风。
在其堂叔吴汝纶的推荐下,吴樾在保定高等学堂就读,并阅读了大量革命书籍。
从此之后,吴樾的志向从立宪变成了光复,他与蔡元培、章太炎、秋瑾、陈独秀等人关系非常亲厚,并且在蔡元培引荐下加入光复会。
吴樾成立北方暗杀团,1905年清廷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揭穿清廷糊弄人的把戏,吴樾怀揣炸弹亲自去暗杀五大臣,可惜失败,年近27岁。
吴樾牺牲后,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祭文“爰有吴君,奋力一掷”。
严凤英
因为父母离婚,严凤英在四岁的时候就随着祖父母生活,在当地的生活中学习了大量采茶调与民歌之类,抗战之后,她跟着父亲学习京剧。
严凤英非常有天赋,而且勤奋刻苦,虽然她唱的肯好,但当时风云变幻,她只能在各种颠沛流离当中,默默等待着时机。
建国后,严凤英的事业走向辉煌,她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发展缔造者,让黄梅戏这个原本地方上的小戏种,逐渐成为名闻天下的艺术。
毛主席等都观看并赞赏过严凤英,她也被称作“黄梅戏界的梅兰芳”。
平仄及入声字简单的辩别方法- 现在很多人都搞不清楚怎样区别平仄,因为现代汉语没有入声,把入声字分别转变成了一、二、三、四各个声调去了。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但是,第一、二声当中,仍杂有不少的入声字,作诗的时候,仍旧要归到仄声里去的。所以我们只要把这部份入声字识别出来就可以了。因时间有限和能力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和缺漏,恳请批评和指正。 (一)凡b、d、g、j、zh、z六声母的第二声字(鼻属于去声四寘除外),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b:拔跋白帛薄荸别蹩脖舶伯百勃渤博驳。 d:答达得德笛敌嫡觌翟跌迭叠碟牒独读牍渎毒夺铎掇。 g:格阁蛤胳革隔葛国虢。 j:及级极吉急击棘即脊疾集籍夹夹嚼洁结劫杰杰竭截局菊掬橘决诀掘角厥橛脚镢觉爵绝。 zh:札扎扎铡宅择翟着折折蜇轴竹妯竺烛筑逐浊镯琢濯啄拙直值殖质执侄职。 z:杂凿则择责贼足卒族昨。 (二)凡d、t、l、z、c、s等六声母跟韵母e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得德。 te:特忒慝螣。 le:勒肋泐乐埒垃。 ze:则择泽责啧赜笮迮窄舴贼仄昃。 ce:侧测厕策筴册。 se:瑟色塞啬穑濇涩圾。 另外he:大都是入声(禾属于上平五歌何属于上平五歌河属于上平五歌贺属于去声二十一个除外) e:大都是入声(阿属于上平五歌俄属于上平五歌蛾娥鹅讹属于上平五歌饿属于去声二十一个除外) (三)凡k、zh、ch、sh、r五母与韵母UO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kuo:阔括廓鞹扩。 zhuo:桌捉涿着酌浊镯琢啄濯擢卓焯倬踔拙斲斫斮鷟浞梲。 chuo:戳绰歠啜辍醊惙龊婼。 shuo:说勺芍妁朔搠槊箾铄硕率蟀。 ruo:若鄀箬爇蒻。 (四)凡b、p、m、d、t、n、l声母七母跟韵母ie拼时,无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爹属于上平六麻及上声二十哿咩一时查不到古韵属于哪个韵部例外),例如: bie:鳖憋别蹩瘪别。 pie:撇瞥。 mie:灭蔑篾蔑蠛。 die:碟牒喋堞蹀谍鲽跌迭瓞昳垤耋绖咥叠。 tie:帖贴怗铁餮。 nie:捏陧聂镊臬闑镍涅蘗孽啮囓。 lie:列冽烈裂洌猎躐捩劣。 另外jie:大都入声(皆属于上平九佳街属于上平九佳嗟属于下平六麻除外)。 qie:大都入声(茄属于下平六麻且属于上平六鱼及上声二十一马趄属于上平六鱼除外)。 xie:歇挟撷协(只有这四个是入声)。 ye:大都入声(耶属于上平六麻椰属于上平六麻爷属于上平六麻也属于上声二十一马冶属于上声二十一马夜属于去声二十二驾除外),在形声字中的“液”、“掖”、“腋”三字均是入声,但“夜”字就不是,是个特殊情况。 (五)凡d、g、h、z、四声母与韵母ei拼合时,不论国语读何声调,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dei:得。 gei:给。 hei:黑嘿。 zei:贼。 (六)凡声母f、跟韵母a、o拼合时,都是古入声字。例如: fa:法发伐砝乏伐阀罚发。 fo:佛缚。 (七)a与f、z、c、s拼时大都是入声(仨洒属于上声九蟹及二十一马例外). ia和声母q拼时,都是入声。 ia和声母x拼时,大都是入声(“虾”、“霞”、“暇”属于去声二十二驾、“瑕”属于下平六麻、“遐”属于上平六麻等及其形声字除外)。 ia和声母j拼时,惟有“夹”、“甲”、“戛”及其形声字均是。 (八)凡读ue韵母的字,都是古入声字。只有「瘸属于上平五歌」queˊ,「靴属于上平五歌」xue二字除外。例如: ue:曰约哕月刖玥悦阅钺乐药耀曜跃龠钥钥瀹爚禴礿粤岳岳鸑軏。 nue:虐疟谑。 lue:略掠。 jue:噘撅决抉鴃诀玦掘桷崛角劂蕨厥橛蹶獗噱臄谲鐍珏孓脚觉爵嚼爝绝蕝矍攫躩屩。 que:缺阙却怯确榷壳悫埆确阙鹊雀碏。 xue:薛穴学雪血削。 (九)xi中阳平均为入声,阴平唯“昔”、“夕”、“析”、“悉”、“息”及其形声字及“吸、翕、锡”是。 shi中阳平除“时”外都是,阴平惟独“湿、失、虱”是入声。 (十):fu中“复、伏、服、绂、副(含富、福、幅形声字)”及形声字是。 shu中“赎、孰、束、叔、属、蜀、术”及其形声字是。 (十一)一字有两读,读音为开尾韵,语音读i或u韵尾的,也是古入声字。例如: 读音为e,语音为ai的:色册摘宅翟窄择塞。- 读音为o,语音为ai的:白柏伯麦陌脉。 读音为o,语音为ao的:薄剥摸。 读音为uo,语音为ou:肉粥轴舳妯熟。 读音为u,语音为iu:六陆衄。 读音为ue,语音为ao:药疟钥嚼脚角削学。- 根据上面的分析,大部分的入声字,都可从国语的读音来加以辨识,能如此,则对于诗的格律,自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小知识:入派三声- 古汉语分四个音调,即平声、上声、入声、去声。由于语音的变化,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变为阴平(一声)、阳平(二声)、上声(三声)和去声(四声),没有入声。现代的阴平、阳平字,大致相当古代的平声字;现代的上声和去声字,大致相当古代的仄声字。为什么说大致相当呢?因为古代的入声字,已分别转为现代普通话的平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里去了,这就叫“入派三声”。 古入声字转为今上声和去声的(三、四声),古今音都为仄——今音为仄的字,基本上古音也仄;比较麻烦的是那部分转入今平声(一、二声)的古入声字,今音为平,古音为仄。 参考书籍《诗词写作概论》(赵钟才著)常见的旧音入声转新音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对于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又如《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也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才不感到别扭。 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除了“看、忘”,类似这种在现在一般读仄声,而在古代读成平声(或平、 仄两读)的还有: 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 受)售叟任(承担)妊 这些字,如果是在韵脚或是句中平仄关键处,都应该读成平声。 还有极少数字,在现在是平声,在古代反而是仄声,如“思”“骑”当名词 时都读成去声。象《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 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怎样分辨平仄? 现在平仄有两套系统,一是以普通话为标准,简称为新声。二是以《平水韵》为标准,简称为古声。现在这两套系统交叉并用,这叫双轨制。其实这两套系统相差不是很大,约有300个字左右,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因为按照四声原理,入声字与平声字的音频相差甚微,而平声的谐乐范围都在入声的谐乐范围之内,所以,到了元代以后,在北方入声逐渐消失,化入现在的二声和四声之中,平声又分出阴平和阳平两大类,后逐渐衍化成近代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人们将它称为新四声,凡声调为阴平、阳平(普通话第一、二声)的称为平声,凡声调为上、去声(普通话第三、四声)的称为仄声。 (二)古(旧)声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第一、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收藏,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句结构的参差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独立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 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
包含钰的诗句:
重遇重阳,重重悟道。扶风马子何愁老。调龙引虎弄明珠,明珠出路应须早。以钰为名,字呼玄宝。云中子得为佳号。木牛小字字山侗,山侗。 —— 元 · 马钰《踏云行·重遇重阳》
马钰常凭佛作为。无为心内起慈悲。寻声救苦做行持。一切女男如父母,见他生死十分危。须当立个上天梯。—— 元 · 马钰《玩丹砂 起慈悲》
马钰平生,心平性善。因师钓出牟平县。逍遥坦荡过东平,平安无事身康健。得到兴平,治平为念。清平快乐无征战。云游地脉太平宫,平平 —— 元 · 马钰《踏云行·马钰平生》
风仙风害得真风。留下家风要害风。通密丘仙能继踵,山侗马钰应扶风。劝人休作梦中梦,学我能寻风里风。或问风因亲说破,投玄远俗做心。 —— 元 · 马钰《万年春·风仙风害得真风》
本文由全文教育网于2023-09-25发表在885mu全文教育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pengshan.885mu.cn/qjsf/749.html